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宋杰)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工业智能研究所团队前身是上海嵌入式系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2009年开始,该团队开始为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提供运维服务,将工智所技术专长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工业智能技术研究所所长孔繁荣在近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他们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推动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共性需求,与合作伙伴推出轻量级、低成本、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即智能工厂弹性管控平台,通过“低代码”定制化服务模式,开创了一条低成本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带动中小企业加快智能制造步伐,相关共性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
一批批硬科技企业从这里“毕业”
2009年,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公共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正式对外运营。实验试制平台从“0”到“1”,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先后孵化企业(团队)916家,共计产生知识产权785项,培育25家科技型独角兽企业,并诞生了4家上市公司,帮助了小微企业渡过初创阶段,源源不断地为上海输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小企业。
“我是一名在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验试制平台入驻的普通创业者。2019年我在同济大学攻读物理化学专业。”上海氧隆科技创始人王群龙博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顾道。
由于所学专业的特点,王群龙对分子筛制氧、膜制氧这个领域的研究颇多。分子筛制氧设备的特点是制氧浓度高但体积大,膜制氧设备体积小、轻便但是氧气浓度低。“大部分国外的大公司都是采用的分子筛制氧的。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不用膜制氧呢?” 2019年3月,王群龙决心尝试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制氧机。
入驻平台初期,王群龙团队很快便在制氧膜关键技术上产生了突破。但由于条件和设备有限,缺乏机械外壳等硬件设备相关的资源支持。得知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遇到困难后,孔繁荣以及同事们,帮助和指导王群龙团队多次使用了平台的试制设备,进行制氧机的电路设计、模块化设计、产品测试、性能测试等。在平台强大资源的帮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携式制氧机第一代产品便顺利开发完成。整个过程比原先预估的至少缩短了3-6个月时间,节省成本近50万-80万元。
产品投入市场后,王群龙团队又遇到了第一代产品电池无法取出充电的问题,在平台工程师的帮助下,电池的模块化设计进站顺利,终于成功完成了产品的升级。当团队在进行软件平台开发遇到困难时,平台又发挥了强大的后盾力量,帮助团队完成开发,实现了初创阶段的一步到位。
“实训基地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产业赋能的平台,在产品研发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他科技园虽然也会提供一些场地,房租也不贵,但是那边没有配套的试制设备和工程师,也缺少研发相关的资源。”王群龙的话,道出了实训基地最大特色。
“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的特性,才使得从我们平台毕业了一批又一批的硬科技团队,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孔繁荣说。
上海经验辐射全国,量身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作为核心起草单位,上海软件中心参与制定了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GBT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等多项国家标准。2021年10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全国首批6家由工信部授权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CMMM) I类服务机构,上海软件中心成功获评,成为国内首批6家、上海唯一一家Ⅰ类服务机构,标志着软件中心在工业数字化转型服务领域占得制高点,以标准为引领,评估为业务切入口,服务长三角头部制造型企业。
基于对不同行业、众多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孔繁荣团队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全科医生”,不但能治疗“疑难杂症”,还能融会贯通,把不同行业的经验传输给企业,助力为企业量身定制,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工厂。
比如,在整车制造行业,零部件的溯源非常严格,技术体系也非常成熟,哪怕是一颗螺丝钉,都可以追溯到具体厂家和具体生产批次。因此,孔繁荣团队将这一体系推广应用至乳制品生产企业,帮助企业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食品溯源,让食品安全有迹可循。
由于化工行业对于时效利润率高度敏感,在基于实时数据的企业利润率计算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对某电梯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诊断过程中,工智所发现,该企业希望建立产品的销售预测到原物料的采购计划找到数据分析模型,需求计算。于是工智所团队将化工行业的时效利润模型经验推广应用到该电梯企业,帮助企业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数据集成,打通从CRM到MES之间数据壁垒,使得生产环节更加透明实现了产线提效、减轻了库存压力,大幅提升了电梯制造企业的基于数字驱动生产经营的决策能力。
2022年10月,孔繁荣博士带领工智所与上汽乘用车继续深度合作,围绕企业数字化战略,制定了上汽乘用车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建设目标,全面发力打造“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协同的高效敏捷闭环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孔繁荣博士组建专业团队通过近一年的深入调研评估,为上汽乘用车提出近30项数字化改善建议,形成近10万字的评估分析告。
2023年8月25日,上汽乘用车顺利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评估,也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项等级的整车制造企业。正是有了孔繁荣所带领的团队这样制造业的“全科医生”默默付出,为推进上海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未来3年,上海将全面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目前,工智所已经配合上海各区政府开展了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评的宣贯和辅导工作,累计辅导200余家企业完成自评,为近百家制造型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截至目前,工智所已深入广西、江西、山东、江苏等地考察,探索推进区域中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行业覆盖了汽车、电子、化工、医药、快消品、烟草等各大领域。上海软件中心工业智能研究所立足上海,将长三角的工业数字化转型经验辐射全国,推进工业经济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杰
版权所有 ©2021.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393号,沪ICP备14033306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