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伴随小微初创企业成长的“陪伴者”,是帮助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全科医生”,这些“角色”都是上海软件中心工业智能技术研究所所长孔繁荣和他的团队身上的“标签”。这位80后博士,始终走在双创服务、创新探索从0到1的道路上,也开创了多个“首创”。
全周期“陪伴”,助力初创企业
王群龙是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创业者。“如果没有孔老师和他的团队近两年的陪伴,我们这家初创企业很难步入正轨。”王群龙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学材料的王群龙对分子筛制氧、膜制氧领域颇有研究。分子筛制氧设备的特点是制氧浓度高但体积大,膜制氧设备体积小、轻便但是氧气浓度低。“大部分国外的大公司都是采用分子筛制氧。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不用膜制氧呢?”2019年3月,王群龙决心尝试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式制氧机。
没有设备也没有软硬件基础,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向王群龙推荐了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平台,他的项目拿到了评审第一名。“评审成员中有孔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入驻平台后,又提供了实验场地、办公场地。”
正当王群龙踌躇满志地卖掉无锡的一套房,想在创业路上全力拼一把时,又遇到了新的困难。他发现,制氧设备光开模就要80万,成本太高,王群龙开始犹豫还要不要继续。这时,孔繁荣和他促膝长谈,了解到他的困难之后,推荐了几家平台刚孵化的3D打印企业,打印一次只要3000多元,又帮助对接了开模公司,只要几万元。
“最后我们从模到第一代制氧机做成,用了不到20万,省下来50~80万元做了一条生产线,试生产了200台机器,测试后评价非常好,2020年当年我们就获得了订单,第一个订单营收就超过50万元。”从那之后,王群龙的企业营收不断增长,今年到目前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
产品投入市场后,王群龙又遇到了第一代产品电池无法取出充电的问题,在平台工程师的帮助下,电池的模块化设计进站顺利,终于成功完成了产品的升级,电池可以单独拆卸,打造出了市面上最轻的制氧机。
孔繁荣还给他提出通过物联网思维提升性能的建议。“我们的团队多偏材料专业,孔老师不仅帮我们对接合作团队,给实验思路,还介绍平台的实习生,到现在一直在帮我们的忙。”王群龙说,他经常听到孔繁荣说,要用科技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直在做这样的实事。”
从0到1,首创“双创”服务平台
像王群龙这样被成功孵化的“硬核科技”小微企业还有很多。
据上海软件中心党总支书记闵国全介绍,从2009年开始,孔繁荣带领一支创业孵化团队,开始运行国内首个由政府主导的创业公共实训平台——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致力于创新企业度过从0到1的初创期。截止目前,累计孵化916家企业,提供17万多次服务次数,降低成本2.23亿元,带动就业7800多人,孵化上市公司4家,科技型独角兽企业45家,创新孵化模式还复制到了全国各省市。
帮助企业从0到1的这个平台,其建设本身同样也是从0到1的过程。上海软件中心工业智能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佳卿还记得,他当初和孔繁荣、司志亮三人一同来到当时还处于调试阶段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1号楼时,这里就是一幢空的大楼。
2010年9月,酷暑未消,他们三个人从仓库把办公设备一件件分别搬到30多间工作室中,完成调试工作。在没有空调的大楼里搬上搬下,大汗淋漓。三个人组建的草台班子,干完了体力活,又马不停歇地开始了“头脑风暴”。2011年,平台正式投入运营。4500平米的孵化空间,近4700万的固定资产,从方案设计、招标竞标、采购集成、招聘人员、立定规章、招募团队、建立流程、形成体系、拓展业务,点点滴滴都是从无到有。
正是在这样的摸索中,团队逐渐找到了方向,也加入了不少新鲜血液,实训基地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创业标杆基地。孔繁荣和团队在创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专属的“四位一体的创新服务模式”,帮助小微企业渡过初创阶段,培育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有效实现创新接力“第三棒”,这一模式也被复制到了全国。
平台在国内首创“融资成熟度评估模型”,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的困境。曾供职于百度,对信息检索、搜索引擎的技术特别感兴趣的张井和好朋友陈件一起来到了上海,创立了一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9年,一者信息在通过平台“融资成熟度评估模型”评估后,及时调整了个别弱项,顺利完成了1800万元的A轮融资。目前已为超过300家高校和上千家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40万。
“每每听到这些令人鼓舞的消息,所有的付出,都成了收获。”孔繁荣说,在平台运营的12年时间里,他遇到了许许多多有梦想的创业者,他们在这里成长,迎来人生的转折。
成为数字时代企业转型的“全科医生”
孔繁荣所在的上海软件中心一直有一种“首创精神”。对接国家战略承担上海首个区块链国家综合试点落地工作,打造了国内首个全球区块链态势感知平台,上海首个区块链运营体验大厅;筹建了上海首家人工智能领域的产品质量质检中心;获批全国首批6家、上海唯一一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I类服务机构,助力上百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上海软件中心工业智能技术研究所由孔繁荣带领着的一支年轻、富有朝气的咨询评估团队,凭借工业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奔走在全国各个工厂,为制造企业把脉问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为企业做评估辅导是非常辛苦的事,制造业企业行业跨度大,对评估师专业性要求很高,且需长年在外出差、深入工厂调研,精准定位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与企业人员沟通梳理方案,最终通过以评促改,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让上汽乘用车制造工程部高级经理陈聪特别有感触的是,孔繁荣带着团队深入到十几个部门,从早上8点进入会议室一直要干到晚上10点,对所有标准、条款进行打磨,再下到临港基地的一个个车间、工位,针对每一台设备打磨。“在临港工厂一周每天的步数都超过3万步,因为进一些车间还要穿防护服,出来后都全身湿透。”
正是这样,经过近一年的深入调研评估,孔繁荣团队为上汽乘用车提出近30项数字化改善建议, 形成近10万字的评估分析告。2023年8月25日,上汽乘用车顺利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评估,也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项等级的整车制造企业。
基于对不同行业、众多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孔繁荣团队也被行业内称作 “全科医生”,不但能治疗“疑难杂症”,还能融会贯通。2022年上海软件中心被列为上海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团队凭借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依托基地整合的各领域专家资源,奔走于全国各个工厂。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孔繁荣团队已服务超过200多家重点制造企业,包括中国航发、上汽集团、华谊集团、海信集团队等头部制造业企业,也包括长三角多地的中小企业,为推动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转载自青年报,记者刘晶晶
版权所有 ©2021.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393号,沪ICP备14033306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