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志:征程没有尽头

蔡立志很忙!作为上海市技术带头人的他,“忙”首先体现在他紧凑的行程中。

他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飞到北京,采访当天要参加一场漫长的会议,之后还要乘坐晚上7点的飞机飞回上海,因为第二天上午还有一场论坛等着他参加。在如此紧锣密鼓的安排中,他挤出了原本要休息的时间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见到蔡立志时,他刚刚从会议中脱身,脸上挂着笑容,不见多少疲惫之色。刚一坐定,一通电话又追了进来。这样的忙碌在他的生活中每一天都在上演,这与他所处的互联网行业的特性有关,也与他本身的性格有关。

回看过去20多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一潮高过一潮,从门户网站时代到信息流时代,软件质量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作为这一方向的代表性人物,蔡立志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世界中“以不变应万变”,始终保持着一种加速向前的姿态。


疫情之下的突围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在全国打响。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软件中心”)在守好自家门、管好自己人的基础上,积极部署,迅速投入到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的防控阻击战中。

也许有人好奇,软件和疫情有什么关系呢?面对这一疑问,蔡立志从医疗和教育两个方面做出了解答。

医院是与新冠疫情关系最为直接的场所。疫情发生后,“看病难”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出于防控疫情和保护患者安全的需要,部分现场医疗服务已经关闭;另一方面,由于对新冠肺炎的恐惧或者居家隔离的要求,很多人不愿或不能前往医院看病。因此,远程医疗的需求急剧增加,“互联网医院”迫切需要加快落实进程。

上海软件中心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紧急任务”。在蔡立志的领导下,科研团队协助各大医院加紧建设“互联网医院”,全力承担了等级保护测评的任务,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完成互联网功能验证及信息安全保障;同时,对没有实现互联网功能的30多家医院的信息系统,无偿地进行了7×24小时的安全监测,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根据蔡立志介绍,记者了解到,“互联网医院”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传统医院增加互联网功能;二是实现完全化的互联网模式;三是将传统医院和“互联网医院”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主体。目前,最受百姓信任的是第一种模式。对此,蔡立志表示,上海软件中心作为上海科学院下属机构,肩负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做工作,多下功夫,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以往,不同层次的医院之间,医院内部不同的系统之间,其信息是不相通的,形成了“信息孤岛”效应。在推进“互联网医院”落地的过程中,蔡立志团队协助完成了不同医院之间和医院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医疗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和相关工作,持续开展了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测评。

“以前,在看病过程中,医生是主体。一个病人在不同科室的看病信息是互相看不到的,而电子病历是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进行全视角的了解。它与前面讲到的信息互联互通都是为了要打破信息的‘孤岛’效应。”蔡立志简单解释道。

在医疗信息互通互联和电子病历应用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也正在快速推进。从电子健康档案的体系标准到最后的测评验证,由上而下的一整套流程都是由蔡立志科研团队协助上海市卫健委进行的。他表示:“我们希望打通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从社区服务中心到三级甲等医院之间,不同层级的业务的全范围覆盖。”

除了需要解决人民群众看病的难题,上海软件中心还有一项重要任务——确保上海140万学生顺利实现网络授课和学习。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相关要求,为确保140万学生顺利开展网上教学,上海软件中心做出快速响应,派出软件质量和信息安全两个技术团队,同步推进上海微校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测试工作。“上海微课以前一直是有的,但是从没有这样大量上线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要保证软件质量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的信息不能泄露。”蔡立志说。

进行上海微校系统的性能测试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要掌握学生的行为模式,建立模型;二是在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后,要有足够的资源去仿真模型,这两项工作对测试团队而言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由于无独立的测试环境,只能在晚上10点以后开展测试。面对上海广大学生的殷切希望,团队放弃周末、熬夜办公、克服远程办公等种种不便,保证了上海微校系统顺利上线,安全运行。

翻开蔡立志的通话记录会发现,在多数人已经酣然入睡的深夜,他和他的团队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了,我发个问题到群里,他们几乎都是秒回。”蔡立志表示,上海软件中心虽然是一个事业单位,但是整个中心的风格却更像一个互联网公司,所有的工作和交流都是敞开式的,工作节奏十分高效紧凑。

就是在这种“高压”的工作模式下,上海软件中心迅速成长、壮大,才能够在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关键时刻,发挥巨大能量和技术特色,积极为国家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保障国计民生行业。

互联网人永远年轻

上海软件中心成立于1984年,在这之前,国际上刚刚经历了第一次“软件危机”。

20世纪60年代以前,计算机刚刚投入实际使用,这个时期主要的软件开发方式是使用机器语言或者汇编语言在特定的机器上进行软件的设计与编写。此时的软件规模较小,文档资料通常不完整,缺乏系统化的软件开发方法。然而从60年代中期开始,大容量、高速度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软件规模急剧增长。

随着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软件的可靠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改变软件生产方式,提高软件生产率。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德国召开国际会议,第一次讨论了“软件危机”问题。

不过,这次“软件危机”传到中国时已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未来软件规模不断发展的需要,上海软件中心应运而生。30多年来,上海软件中心一直致力于促进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随着环境和形势的不断发展,软件中心的职责和任务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不断探索为软件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工作模式,以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技术创新支撑环境的需要。

2003年,在宗宇伟主任的邀请下,蔡立志放弃当时大众羡慕的外资企业工作,来到上海软件中心从事软件质量、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研究和服务。在近20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发表论文60多篇,专著5本,审定和编写辞典2本;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标准化技术奖和学术成果奖6项。

蔡立志研究的领域包括软件质量、测试技术、过程管理等。测试技术包括了测试数据的自动生成、测试方法、测试用例复用等。在这一系列的工作成就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在软件质量标准中所做的研究工作。蔡立志进入软件行业之前,我国在该领域长期采用国际标准。从采用国际标准到参与研制国际标准,再到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他实现了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

一是实现由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突破。他主持的国际标准“ISO/IEC 25020:2019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Systems and software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Evaluation (SQuaRE)—Quality measurement framework”,在2019年,由ISO/IEC正式发布,这是软件质量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主持编制的正式国际标准。

二是由民用标准向军工标准突破。他所研制的军工软件质量度量系列标准得到了军工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部分标准由军用电子行业标准扩展为军用电子、航天、兵器、核、船舶等6个行业的联合标准。

三是由传统软件工程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他主持和参加国际标准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50多项,约占到全国软件工程标准的50%,其中GB/T25000.51和25000.10被CNAS作为软件测试实验室认定的依据技术标准。然而,传统软件已无法完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于是他进一步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领域进行了探索,主持了GB/T 31916.3—2018“信息技术-云数据存储和管理第3部分:分布式文件存储应用接口”、GB/T 37740—2019“信息技术-云计算-云平台间应用和数据迁移指南”等标准。

早期,软件质量与软件测试两个方向是相对脱节的,软件质量关心的是面,软件测量聚焦在点,因此两个方向的工作一直没有联系起来。深耕软件质量工程标准研究的这些年,蔡立志总结了这两个方向的优缺点,消除了它们之间的鸿沟,真正实现了结合并用。

2008年,蔡立志开始将目光聚焦在信息安全的研究上,“没有信息安全,软件质量就是缺失的”。彼时,他已经从一名一线工程师成长为一个团队的领头人,立足原先的队伍储备,他布局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信息安全研究。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12年拿到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资质。

之后,蔡立志又带领上海市计算机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率先作为上海软件中心发展的试点,孵化出软件工程技术研究所和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所,建立了总人数超过110人的科研团队。在过去的5年中,该团队有4年获得了公安部的“全国等级保护测评先进单位”称号。

这些年,蔡立志带领团队每年要完成超过5000个软件质量服务工作。这样大量工作的背后,是他与团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刻苦攻关和与时俱进。他表示,互联网行业是一个知识更新很快的行业,今天掌握的知识到明天可能就没用了,所以一定要保持学习,跟上行业的变化。

他用一句话自勉,也与团队成员共勉:“互联网是个年轻的行业,从事互联网的人永远年轻!”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鲜少有人知道,已经在软件质量工程领域打拼多年的蔡立志其实是“半路出家”,他最初的学习方向并不是计算机,而是物理。

小时候的蔡立志学习成绩很好,高中时,他就读于台州市最好的重点中学,还曾在中学生物理比赛中拿过奖。不过,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计算机。

1990年,蔡立志在高考后选择进入浙江师范大学学习。然而,浙江师范大学并没有他喜欢的计算机专业,所以他只好选择了物理专业。但对计算机,他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正巧,浙江师范大学计算中心正在招一批学生辅修计算机课程,于是蔡立志就报名参加了。因此,他在大学期间完成了物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所有课程。

大学毕业后,蔡立志曾在台州学院从事物理和计算机教学达6年。随着年龄的渐长,蔡立志觉得应该要充实和增进一下自己,于是他报考了上海大学的计算机系,学习高性能计算专业。这是一个技术要求高,应用面却很窄的专业,但是出于兴趣,蔡立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方向。

硕士期间,蔡立志在计算机方面的科研天赋逐渐显露出来。临近毕业,他参加了IBM举办的global Linux challenge(Linux操作系统全球挑战赛),从全球6900名大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入选前20名的中国学生。一开始,这件事蔡立志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他的硕士生导师。直到有一次,他的导师参加会议时,碰见了IBM中国区的一个负责人才获知此事。

因为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蔡立志毕业时,IBM总部向他递出了橄榄枝,但是他却在电话里直接拒绝了IBM的邀请。当问及原因时,记者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他说:“我之前已经向IBM投过简历,但是他们连面试机会都没给我,就把我刷下去了。”这种在很多人看来很“任性”的决定很快又一次上演。

紧追IBM其后,斯达康集团也抛来了高薪职位。与此同时,上海软件中心的宗宇伟主任找到了蔡立志,力邀他参与到中国的软件质量工程事业当中。一边是高薪聘请,一边是使命召唤,蔡立志果断选择了后者。很多人对此表达过不解,面对疑问,蔡立志豁达地笑言:“人这一辈子不就是要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吗?钱是挣不完的,够用就好。”

从高性能计算转型到软件质量,从奋战一线的工程师成长为上海软件中心的核心人物,蔡立志在十几年的从业历程中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学习,积极奉献。受到他的影响,上海软件中心的年轻一代团结一心,扎实工作,以促进软件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发展为目标,积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使命相结合,将个人追求融入集体发展。

俯身在西北高原

2019年对蔡立志而言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赴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担任副局长,帮助当地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蔡立志初到青海时是2019年的1月,高海拔、缺氧、干燥、寒冷……无一不在考验着生长在东部平原的蔡立志。地理上的“水土不服”还未来得及适应,工作上的各种问题就迎面而来。

1月25日是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正式挂牌的日子,在这之前必须要完成当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那段时间,在将近-20℃的气温下,蔡立志白天四处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晚上进行案头工作。短短三个星期之内,以他为核心成员的编制组就完成了《西宁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其中,他提出的以项目驱动打造产业生态、构建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平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建设等建议和设想,都得到了西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

有了规划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推动规划落实。蔡立志表示,青海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天条件其实非常好,但是由于技术、人才、资金缺乏,导致当地人民对发展大数据产业十分没有信心。对此,蔡立志只能耐下心来,一点一点地解释、劝说,用实际行动带着当地人民前进。

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蔡立志完成了首个大数据地方标准的研制,带领团队首次参加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的研制,推动完成了《西宁市政府-上海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联动科技局策划了多次科技成果对接会。在日常工作外,他还策划了“首届西宁·AI时代数字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蔡立志的工作获得当地同志的一致好评,他被青海省委组织部评为“来青服务优秀博士团成员”。服务结束后,青海当地的干部群众都舍不得蔡立志走。回上海之前,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的领导们,拉着他到人民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此后,这张合影一直被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实际上,至今,蔡立志和西宁市大数据服务管理局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着青海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帮助西宁制定大数据标准体系和人工智能十四五发展规划。他用行动来践行“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短短几十年间,互联网技术已强势入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出行、看病、购物,还是各种生产活动,都依赖于软件系统的稳定运行。未来,蔡立志和他的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固守在软件质量和信息安全这“一方水土”;一如既往地“以不变应万变”,紧跟互联网发展风向,提供更好地服务;一如既往的坚定、踏实、勇担使命。他说:“软件质量和信息安全这个领域是没有尽头的,它永远是在路上。”


全国服务热线
400-889-2021

电话:86-21-54325166

传真:86-21-54325591

地址:中国上海联航路1588号技术中心大楼3楼

版权所有 ©2021.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12393号,沪ICP备14033306号-25